tokenpocket钱包下载教程|富春山居图表达了什么意境

作者: tokenpocket钱包下载教程
2024-03-10 22:22:21

富春山居图的寓意与象征 - 知乎

富春山居图的寓意与象征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富春山居图的寓意与象征知乎用户9QyFdZ怀着一颗宽容的心去生活!  富春山居图的寓意与象征  富春山居图的寓意和象征是:住在富春山不仅仅是一幅画,而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态度,它使创作者把积累了90年的亡国之痛变成别的东西,摆脱异族统治的痛苦,回归山水,重新做一个单纯的自己。  富春山居(图片来源于网络)  《富春》是元代画家黄于1350年创作的一幅水墨画。是中国传世十大名画之一。黄为其弟所画,几经易手,因“焚书坑儒”而有其前两段。  富春山居图坐落在浙江富春江畔。画面用墨淡雅,山水布局恰当,墨色干湿混合,富于变化。  富春山居图被誉为“画中兰亭”,是国宝级文物。原来是画在六张纸上,六张纸裱起来,形成一个700厘米左右的长卷。编辑于 2022-04-11 17:37天机·富春山居图(电影)富春山居图画家​赞同 4​​添加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百度百科-验证

百度百科-验证

富春山居图 - 搜狗百科

图 - 搜狗百科《富春山居图》是一副纸本水墨画,由元朝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完成。被誉为“画中之兰亭”,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该作品是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几经易手,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网页微信知乎图片视频医疗汉语问问百科更多»登录帮助首页任务任务中心公益百科积分商城个人中心添加义项富春山居图是一个多义词,您可以选择查看以下义项(共8个义项):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央视《走遍中国》节目2013年刘德华主演电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湘绣十字绣作品书籍名工艺美术家李西盟内画屏风作品王小妹演唱的歌曲富春山居图编辑词条添加义项同义词收藏分享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富春山居图》是一副纸本水墨画,由元朝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完成。被誉为“画中之兰亭”,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该作品是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几经易手,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中文名富春山居图展开作者黄公望展开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开尺幅1剩山图:纵31.8cm、横51.4cm展开材质纸本展开外文名Dwelling in the Fuchun Mountains;富春山居図(ふしゅんさんきょず)展开时代元代展开描绘地点浙江富春江展开尺幅2无用师卷:纵33cm、横636.9cm展开参考资料:1. "剩山图"等12件与黄公望相关展品将同时赴台展出词条标签:艺术作品美术文物考古免责声明搜狗百科词条内容由用户共同创建和维护,不代表搜狗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医学、法律、投资理财等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词条信息词条浏览:909269次最近更新:22.08.26编辑次数:92次创建者:叶丁淼突出贡献者:新手指引了解百科编辑规范用户体系商城兑换问题解答关于审核关于编辑关于创建常见问题意见反馈及投诉举报与质疑举报非法用户未通过申诉反馈侵权信息对外合作邮件合作任务领取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词条编辑词条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分享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投诉登录企业推广免责声明用户协议隐私政策编辑帮助意见反馈及投诉© SOGOU.COM 京ICP备11001839号-1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究竟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 知乎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究竟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究竟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读书文史专注于文学艺术,全网同名:读书文史(dushuwenshi)文 | 读书君2011年5月,有一则新闻引起了全国极大的轰动:元代画家黄公望所作的《富春山居图》,“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要奔赴台湾展出。”出发之前,人们特意为这幅传世名画,定制了一个恒温恒湿的文物箱,生怕其受到丝毫的损伤。画在运送过程中,也是绝对保密的,生怕出了任何意外闪失。2011年6月,“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行。自此,分隔360年之后,现存浙江省博物馆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与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终于重相逢。展出时间仅仅两个月,前往参展的人数就高达了80多万人!01 这幅画为何会成为瞩目的焦点?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这幅画到底是什么来头。《富春山居图》是元代山水画大师黄公望晚年定居在富阳市,历时十年才完成的一幅山水画。这幅画主要选择的风景地点为“富春江”和“桐庐江”两个景点,其创作景色的占比,分别为80%(富春江景)和20%(桐庐江景)。具体来说,这幅画的创作内容,主要是山水风景,且为典型的江南山水。《富春山居图》原画画在六张纸上,六张纸接裱而成一副约七百公分的长卷。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禅宗山水画。首先第一段是《富春山居图》开始的部分(剩山图),剩山图从一座顶天立地浑厚大山开始,拉开序幕,江湖水边,山峰一座座连绵起伏,有的高有的矮,有的大有的小,紧密相连,错落有致。山林脚下,草木生长茂盛,应该处于夏季。第二段画中不仅出现了山脉的变化,同时还有树木、土坡、房屋以及江中小舟等景色,给人一种山野人家的感觉。第三段和第二段一样,都是墨色变化最大,空间层次变化最丰富的地方,风景灵动,山水间的视野很宽阔。第四部分,只有山和水,着墨比较少,完全体现了自然的原始纯净。第五部分到第六部分,留白的比较多,中宽远的白沙,以及远景看到的两艘江中小船和船上的渔夫,画面升起,视角开阔,给人一种生命如尘埃的感觉。这幅画给的感觉,就像是在画中不断往返循环,不管是从右往左还是从左往右看,都是没有感觉到任何问题的。其展现就好像是春夏秋冬的轮回更替,生命的生生不息,其折射出了中国传统独有的朴素的自然思想和美学价值。除此之外,这幅画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能引起如此大的瞩目?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开卷大,山水景色多且极具中国传统艺术美,身世传奇,收藏主多,名家所作……反正随便拎出两点来看,它都足于引起话题舆论。由于这幅名画声名显赫,影响大,1985年,富阳早向国家邮政部门提出申请,发行《富春山居图》邮票,之后得到了批准,于2004年“富春山居图”个性化邮票曾在富阳首发。之后,还推出了限量珍藏版《富春山居图》铜雕艺术电话卡等。另外,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是,这幅画有两段(本为一个完整版),后来被烧成了两段,如今这两段分别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博物馆中,即前文提到的两个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02 为什么说《富春山居图》身世传奇?这幅图又为何被烧成两段,被藏于两个不同的地方呢?首先,我们先说说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创作背景《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之一。黄公望最著名的江湖名号叫“大痴道人”,由于生不逢时,黄公望蹉跎半生,直到45岁才在浙西廉访司谋得了一个书吏的活儿,结果凳子还没有坐热,就因为上司事发而受牵连,被打进了牢房。等他从牢狱里出来,已经是50岁的半百老人。这个年纪放在今天,都已经算是进入了暮年之际,何况放在古代那个人均寿命比较短的年代。在目睹和经历了诸多人生不幸和坎坷后,黄公望开始入道隐居,并对江河山川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此,在他年过50岁之时,黄公望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学习绘画。身边的朋友都劝他,一大把年纪了,应该好好养生,不要再折腾身体。黄公望没听进去,去拜了师,结果却因为年纪过大而被拒绝了,不过,黄公望却越挫越勇。最终,他也凭借着惊人的长寿之命和绘画意志,在历经数年,时断时续后,终于完成了他的巨作《富春山居图》。身世传奇不过,这幅名画完成了之后,却被几度周转,身世成谜,真伪难辨,辗转于多个人手中,甚至被大火焚烧。明代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传到书画家沈周手中,在他将画交给一个朋友题跋时,却不曾想朋友的儿子心生歹念,将画给卖掉换钱了。沈周知道后,悔恨不已,放声大哭。最后,他凭着记忆,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图》。后来,几经辗转,《富春山居图》传到了收藏家吴正志的手中,之后他又将其传给了孙子吴洪裕。而吴洪裕对《富春山居图》和智永禅师的《真草千字文》爱不释手,临死之时,留下了遗言,要求家人烧掉《富春山居图》和《千字文》,给自己殉葬,以达到独享名作的目的。既然是遗言,中国人又向来都以“死者为大”,声名钱财这些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当事人要求要烧掉那就烧吧,家属也只有照办。就这样,吴洪裕死了之后,《千字文》先被烧掉了,接着是《富春山居图》,而《富春山居图》将要被付之一炬的的时候,突然间人群中冒出了一人,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将画猛抢了回来,此人便是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不过,尽管画得救了,但是还是被烧毁了一些,中间被烧出了几个洞,断成了一大一小两截,自此,《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分为了前段和后段。前段虽然篇幅比较小,但是图画比较完整,后来被人们命名为“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但是被烧毁得比较严重,需要修补的地方比较多,后被命名为“无用师卷”。关于这幅名画,乾隆皇帝也曾收藏过,且还闹出了收藏史上的一段笑话。200年的乌龙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帝花了两千两的银子,买下了《富春山居图》后半段《无用师卷》,而在这之前,乾隆还收藏有了一本《山居图》。有了两幅一样的作品之后,乾隆夜里点着灯看了半天,最后认为“旧为真,新为伪”,最早买到手的那一幅是正品。然而,其实那是临摹《无用师卷》的摹本,被伪造出来的。虽然皇帝真假分不清,被蒙骗了,但是官员也不敢吭声,说皇帝慧眼有误,将赝品当真品,生怕惹祸上身。就这样,有那么一段时间,真正的《无用师卷》被打入了“冷宫”。后来,直到1816年,胡敬等奉嘉庆帝编纂《石渠宝笈》三编,真正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才得以被正名,洗去尘冤。不过,不管怎么说,真迹确确实实辗转流进了宫内,并被完好保存了将近两百年。后来,由于战乱等原因,为了保护文物,1933年,故宫重要文物南迁。之后,又随着内战动乱,《富春山居图》辗转迁台。关于这段故宫部分文物被运到台的往事,读书君曾在此前的文章中细致讲过,因为审核等原因,这里不再重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找来看看。后来,《剩山图》被近代画家吴湖帆所收藏,当时在浙博供职的沙孟海得知了此事后,心中颇有感想,认为这件国宝应该由国家收藏,才能得以更好的收藏留存。于是,他多次到上海拜访吴湖帆,吴湖帆被其真诚所打动,最后同意割爱。自此,从1956年始,《富春山居图》的第一段《剩山图》进入了浙江博物馆,成为其“镇馆之宝”,而剩下的第二段《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则一直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编辑于 2022-10-10 23:08富春山居图天机·富春山居图(电影)​赞同 3​​1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及背后的故事_山图

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及背后的故事_山图

新闻

体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教育

时尚

科技

财经

娱乐

更多

母婴

健康

历史

军事

美食

文化

星座

专题

游戏

搞笑

动漫

宠物

无障碍

关怀版

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及背后的故事

2019-04-16 21:12

来源:

书画收藏鉴赏

原标题: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及背后的故事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该画因历史原因,分来两部分,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部分为《剩山图》,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部分为《无用师卷》。

《剩山图》局部

展开全文

《无用师卷》局部

《富春山居图》创作过程

该画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前后倾注了大约七年的心血。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富春山居图》历经坎坷

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命运多舛,其背后究竟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1305年,黄公望将此图赠送给无用上人,后明成化年间,被传到画坛大家沈周之手,但在沈周将画送给朋友题跋时,却被朋友的儿子盗走,并卖掉。此后,这幅画如石沉大海般没有了消息。

时隔多年竟然又经董其昌之手传至宜兴收藏家吴氏,这又生出一个小插曲来,此公爱画如命,临终时非要以此画殉葬不可,家人无奈,只好把画扔进火堆,他这才瞑目而去。站在旁边的一个侄子,看着这幅名画就要消弥于无形,实在于心不忍,一把从火中抢出来,可惜已被毁去数尺,并且分为一长一短二截了。

清朝后,长轴(无用师卷)被保存于紫禁城内,视为皇宫珍室,后被国民党送至台湾交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短轴(剩山图)则流失于民间。

1938年10月26日,海外著名鉴藏家吴湖帆从汲古阁曹友庆的《宋元明大冊》中发现黄公望的《剩山图》卷,吴湖帆难掩喜悦之情,在写给陈子清的一封信中说:“邹虎臣云:‘画中大痴乃书中右军也,大痴《富春山居图》乃右军之《兰亭》也。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只要此数语,已足以自豪矣。虽老庞(庞莱臣)亦奈我不了了。”最终,这卷黄公望《剩山图》(卷)由沙孟海委托谢稚柳在1957年从吴湖帆手中购入浙江省博物馆。

高清图赏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后记

2011年6月1日,《富春山居图》的两部分《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分别珍藏海峡两岸多年后,实现历史性的合璧展览。海峡两岸同是华夏子孙,血脉相连、文化相通,我们期待祖国早日统一、《富春山居图》早日团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

《富春山居图》背后的文化意象_山水

《富春山居图》背后的文化意象_山水

新闻

体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教育

时尚

科技

财经

娱乐

更多

母婴

健康

历史

军事

美食

文化

星座

专题

游戏

搞笑

动漫

宠物

无障碍

关怀版

《富春山居图》背后的文化意象

2021-07-16 13:25

来源:

光明网

原标题:《富春山居图》背后的文化意象

不久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江南研究中心主任胡晓明做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为大家讲述了《富春山居图》背后隐含的文化意象。

不同的人群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作品,不同的学科也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作品。那么,如何从文化意象的角度去解读《富春山居图》呢?

“元四大家”之首的黄公望是个复杂的人,他是典型的诗、书、画兼擅长的文人画家。在至今存世的黄公望诗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题画诗。题画诗是中国画“诗画合一”艺术精神内核的外化。画以明志,正是黄公望心灵世界的一种呈现。

中国的山水审美意识是中国人独有的。西方国家在文艺复兴之前基本上不太有描写刻画自然、山水、风景的作品,直到文艺复兴之后才开始有大量的风景画。中国的山水画领先西方国家千年之久,所以,《世界史纲》的作者威尔士曾经说过:山水审美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一项贡献。

山水审美是什么呢?是文人的心灵与山水的碰撞。从历史来看,山水审美有一个演进的过程。先秦东汉时期,山水是真实可居的田园;到了六朝和唐代,从可游到可观,真实的山水成了诗画中的山水;到元代画家黄公望,可观的山水再变为精神栖居的山水,山水即世界。人的心灵和山水相通、相连在一起,这是中国人对山水审美意识真正自觉的表现。

黄公望把可游、可居、可观的山水因素全部统一在一起,变成了一个集大成的山水意识,形成了中国山水审美的巅峰。他把山水当作身体与心灵栖居的田园,当作一种哲学,当作能够让生命得到安顿的精神圣地,这是《富春山居图》所传递的一个重要意象。

在中国浙江西部有一条很美的江——富春江,富春江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严子陵。当你去富春江旅游时,“严子陵钓台”是必去的景点。严子陵是东汉时代的一位高人,他与汉光武帝刘秀是要好的同学。光武帝刘秀得到天下后,便想请他入朝为官,入职“三宫”,相当于国务院副总理。但严子陵拒绝了,他选择在江边钓鱼,终其一生。后来,他的高风亮节被写入了历史。“严子陵钓台”成了一个符号,代表着读书人的气节和操守。

《富春山居图》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黄公望在这条江周边生活了很长时间,经常去江边写生,经常到江湾的地方坐着发呆,看飞瀑流泉,看云飞云起。我认为,《富春山居图》从文化意象的角度来说,其最核心的价值就是体现了以严子陵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人格风范。黄公望希望通过他的艺术安顿严子陵的生命,也让严子陵的生命成为富春江文化意象的一部分。

中国的山水审美在很大程度上是经过文学家加工塑造出来的,所以也叫文本化的山水。谢灵运和沈约代表了东晋时期了不起的美学创造——对自然美的发现,他们的山水诗是“文本化山水”最重要的起源。在《富春山居图》中,你可以看到黄公望画的渔翁、樵夫、在亭子里读书的人、拄着拐杖过桥的老者……我觉得他们其实都代表了渔樵。在中国文化中,渔樵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符号,它一方面代表着隐匿、隐居,另一方面它超越了当时所有的文明系统,包括农耕文明。

黄公望笔下的山石骨立,同时又显温厚,有气韵。山给人环抱的感觉,如同母亲的怀抱。坐落在山上的小房子,完全与自然融合。他笔下的树,每棵树都是不一样的,给人感觉很活泼,像跳舞般的姿态。最重要的是整幅画水天一色,给人通透的感觉。

我认为,黄公望笔下的山水叫作“道化山水”。画中不仅有山水,还有道。从人物到山水,用人物书画去唤醒山水的灵魂。黄公望的山水不仅有笔墨的尖、齐、圆、健,有水的浓、淡、燥、湿、焦,还有行笔的迟、速、顿、挫、回、旋、曲、屈等变化。不仅如此,他更是用笔墨唤回了一种生命,他笔下的每一块石头与每一条水波都是鲜活的。正如他自己所说,“山水中用笔法,谓之筋骨相连”。

黄公望不只是一个画家,而且是一位高人。《富春山居图》不仅代表了中国山水艺术的一个高峰,而且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即“世界是一幅画”。他的《富春山居图》其实是以一个自足的世界,安顿那个沦丧的家国,挺立文化的高贵。因而,围绕着《富春山居图》,历代的文学文献之丰富、历史之悠久,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大奇迹。

作者:胡晓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究竟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 知乎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究竟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究竟描绘了怎样的景色?读书文史专注于文学艺术,全网同名:读书文史(dushuwenshi)文 | 读书君2011年5月,有一则新闻引起了全国极大的轰动:元代画家黄公望所作的《富春山居图》,“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要奔赴台湾展出。”出发之前,人们特意为这幅传世名画,定制了一个恒温恒湿的文物箱,生怕其受到丝毫的损伤。画在运送过程中,也是绝对保密的,生怕出了任何意外闪失。2011年6月,“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行。自此,分隔360年之后,现存浙江省博物馆的《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与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终于重相逢。展出时间仅仅两个月,前往参展的人数就高达了80多万人!01 这幅画为何会成为瞩目的焦点?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先看看这幅画到底是什么来头。《富春山居图》是元代山水画大师黄公望晚年定居在富阳市,历时十年才完成的一幅山水画。这幅画主要选择的风景地点为“富春江”和“桐庐江”两个景点,其创作景色的占比,分别为80%(富春江景)和20%(桐庐江景)。具体来说,这幅画的创作内容,主要是山水风景,且为典型的江南山水。《富春山居图》原画画在六张纸上,六张纸接裱而成一副约七百公分的长卷。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禅宗山水画。首先第一段是《富春山居图》开始的部分(剩山图),剩山图从一座顶天立地浑厚大山开始,拉开序幕,江湖水边,山峰一座座连绵起伏,有的高有的矮,有的大有的小,紧密相连,错落有致。山林脚下,草木生长茂盛,应该处于夏季。第二段画中不仅出现了山脉的变化,同时还有树木、土坡、房屋以及江中小舟等景色,给人一种山野人家的感觉。第三段和第二段一样,都是墨色变化最大,空间层次变化最丰富的地方,风景灵动,山水间的视野很宽阔。第四部分,只有山和水,着墨比较少,完全体现了自然的原始纯净。第五部分到第六部分,留白的比较多,中宽远的白沙,以及远景看到的两艘江中小船和船上的渔夫,画面升起,视角开阔,给人一种生命如尘埃的感觉。这幅画给的感觉,就像是在画中不断往返循环,不管是从右往左还是从左往右看,都是没有感觉到任何问题的。其展现就好像是春夏秋冬的轮回更替,生命的生生不息,其折射出了中国传统独有的朴素的自然思想和美学价值。除此之外,这幅画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能引起如此大的瞩目?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开卷大,山水景色多且极具中国传统艺术美,身世传奇,收藏主多,名家所作……反正随便拎出两点来看,它都足于引起话题舆论。由于这幅名画声名显赫,影响大,1985年,富阳早向国家邮政部门提出申请,发行《富春山居图》邮票,之后得到了批准,于2004年“富春山居图”个性化邮票曾在富阳首发。之后,还推出了限量珍藏版《富春山居图》铜雕艺术电话卡等。另外,还有一个特别之处是,这幅画有两段(本为一个完整版),后来被烧成了两段,如今这两段分别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博物馆中,即前文提到的两个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02 为什么说《富春山居图》身世传奇?这幅图又为何被烧成两段,被藏于两个不同的地方呢?首先,我们先说说这幅画的创作背景。创作背景《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之一。黄公望最著名的江湖名号叫“大痴道人”,由于生不逢时,黄公望蹉跎半生,直到45岁才在浙西廉访司谋得了一个书吏的活儿,结果凳子还没有坐热,就因为上司事发而受牵连,被打进了牢房。等他从牢狱里出来,已经是50岁的半百老人。这个年纪放在今天,都已经算是进入了暮年之际,何况放在古代那个人均寿命比较短的年代。在目睹和经历了诸多人生不幸和坎坷后,黄公望开始入道隐居,并对江河山川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此,在他年过50岁之时,黄公望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学习绘画。身边的朋友都劝他,一大把年纪了,应该好好养生,不要再折腾身体。黄公望没听进去,去拜了师,结果却因为年纪过大而被拒绝了,不过,黄公望却越挫越勇。最终,他也凭借着惊人的长寿之命和绘画意志,在历经数年,时断时续后,终于完成了他的巨作《富春山居图》。身世传奇不过,这幅名画完成了之后,却被几度周转,身世成谜,真伪难辨,辗转于多个人手中,甚至被大火焚烧。明代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传到书画家沈周手中,在他将画交给一个朋友题跋时,却不曾想朋友的儿子心生歹念,将画给卖掉换钱了。沈周知道后,悔恨不已,放声大哭。最后,他凭着记忆,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图》。后来,几经辗转,《富春山居图》传到了收藏家吴正志的手中,之后他又将其传给了孙子吴洪裕。而吴洪裕对《富春山居图》和智永禅师的《真草千字文》爱不释手,临死之时,留下了遗言,要求家人烧掉《富春山居图》和《千字文》,给自己殉葬,以达到独享名作的目的。既然是遗言,中国人又向来都以“死者为大”,声名钱财这些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当事人要求要烧掉那就烧吧,家属也只有照办。就这样,吴洪裕死了之后,《千字文》先被烧掉了,接着是《富春山居图》,而《富春山居图》将要被付之一炬的的时候,突然间人群中冒出了一人,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将画猛抢了回来,此人便是吴洪裕的侄子吴静庵。不过,尽管画得救了,但是还是被烧毁了一些,中间被烧出了几个洞,断成了一大一小两截,自此,《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分为了前段和后段。前段虽然篇幅比较小,但是图画比较完整,后来被人们命名为“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但是被烧毁得比较严重,需要修补的地方比较多,后被命名为“无用师卷”。关于这幅名画,乾隆皇帝也曾收藏过,且还闹出了收藏史上的一段笑话。200年的乌龙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帝花了两千两的银子,买下了《富春山居图》后半段《无用师卷》,而在这之前,乾隆还收藏有了一本《山居图》。有了两幅一样的作品之后,乾隆夜里点着灯看了半天,最后认为“旧为真,新为伪”,最早买到手的那一幅是正品。然而,其实那是临摹《无用师卷》的摹本,被伪造出来的。虽然皇帝真假分不清,被蒙骗了,但是官员也不敢吭声,说皇帝慧眼有误,将赝品当真品,生怕惹祸上身。就这样,有那么一段时间,真正的《无用师卷》被打入了“冷宫”。后来,直到1816年,胡敬等奉嘉庆帝编纂《石渠宝笈》三编,真正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才得以被正名,洗去尘冤。不过,不管怎么说,真迹确确实实辗转流进了宫内,并被完好保存了将近两百年。后来,由于战乱等原因,为了保护文物,1933年,故宫重要文物南迁。之后,又随着内战动乱,《富春山居图》辗转迁台。关于这段故宫部分文物被运到台的往事,读书君曾在此前的文章中细致讲过,因为审核等原因,这里不再重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找来看看。后来,《剩山图》被近代画家吴湖帆所收藏,当时在浙博供职的沙孟海得知了此事后,心中颇有感想,认为这件国宝应该由国家收藏,才能得以更好的收藏留存。于是,他多次到上海拜访吴湖帆,吴湖帆被其真诚所打动,最后同意割爱。自此,从1956年始,《富春山居图》的第一段《剩山图》进入了浙江博物馆,成为其“镇馆之宝”,而剩下的第二段《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则一直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编辑于 2022-10-10 23:08富春山居图天机·富春山居图(电影)​赞同 3​​1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中国画鉴赏之富春山居图 - 知乎

中国画鉴赏之富春山居图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中国画鉴赏之富春山居图金沙狼12345呢------------------------------------------------GPT辅助创作--------------------------------------------------《富春山居图》是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传世名作的一幅作品,是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黄公望于公元1348年所创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幅作品以“山水田园”为主题,绘制了浙江绍兴富春江和山水田园的美景。接下来将从构图、线条、色彩、光影、笔触、画风、类型等对其详细分析.《富春山居图》全图在构图上,黄公望巧妙地采用四段式布局,将画面分为四个独立的场景:月夜江边、富春江浸染、苍鹰翘翔、渔家乐事。每部分画面都通过主体、次体、背景的安排,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层次感和空间感。整体构图统一而和谐,让人一目了然,同时又能凸显出每个画面所代表的不同场景与情境。 从线条方面分析,《富春山居图》采用了多种线条手法,如点线结合、谐音线、笔力变化等。画中线条营造出了富有生机、变化丰富的山水田园景象。笔画变化灵活自如,从细描到重笔,从粗笔到细笔,无论何种表现手法都十分娴熟,为整个画面增加了动态美感。从整体来看,线条在“工笔”风格的基础上增强了写意性,首尾呼应、虚实交融,极大地提高了画的审美价值。例如,画面中的山峰、树叶、云雾,线条优美流畅,有着超凡脱俗的简约之美。局部图图1论色彩方面,《富春山居图》主要采用了淡墨绘、浅灰、淡青、胭脂和雪白等色彩。画面呈现出清新淡雅、色调温和、黯淡含蓄的特点。这种深浅相间、层次分明、青灰、胭脂相间、雪白、墨绿掺杂的清新自然,尤其能引人入画。可以说,色彩的运用是建立在对物象的准确把握和对光影、材质的严谨描摹上的。比如,画中江水为浅色,其表面会反射出天空、山峰等背景色彩,体现了黄公望精湛的气象描绘能力。 在光影方面,黄公望的画风突破了宋代工笔山水画的束缚,突出了苍劲有力的墨线与淡雅疏隔的水墨结合,而光影是维系这种表现的概括性符号。他采用了易经理论,将明灭对比的草方、点雕等手法,融合成自己的画风。比如,画面中的月光点染在树叶、野草上,创造出月色清明、万物可见的幽静美感,也营造出江边的夜景;而又如画面中的鹰在白云之间翱翔,通过光影对比的手法,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增强了画面动感与视觉效果。局部图图2 至于笔触方面,黄公望的画风崇尚气度悠远、清秀雅致、精神富有的特点,所用笔触变化,对构成整幅画作所表达的情境和意象有深刻的影响。观察局部,笔触可以分为单势、重势、钩势、变势、草势和板斧势等,而在影下意象中则多用琢、点、染等手法,呈现出动态与自然的美感。笔触的疏密有致,从空肆自如到极细线条,表现出物象的质感和形态,同时又不失真实性与深度感。 最后,从画风和类型来看,《富春山居图》具有工笔和写意兼备、重形按神的特点,兼具宋代山水画的写实和元代山水画的写意的特点。这幅画以富春江为框架,图中山水在江面之上,以江面为分界,分为山水、诗景、天性、字画四幅,形成了画面的丰富内涵,表现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审美标准和文化价值。整幅画以道家哲学为与设计理念,呈现了中国山水寓言的高度,描绘了“以山水之形,寄物之神”、“以画心灵”之美,具备极高的艺术价值。局部图图3从整体来看,《富春山居图》画面上分为4个连续的部分,共计24段。整幅画作气势恢宏,注重画面的组织和布局。画面气韵宏放,透过绿色山林和碧波荡漾的江面,展现出自然景观的神韵。无论是从画面的布局、气势和观赏效果上,都给人以强烈的感受,令人流连忘返。在整幅画作的背景中,融合了山、水、林、石、云、雾等元素,形成了层次分明、错落有致、气势磅礴的艺术空间。局部图图4从局部来看,《富春山居图》有许多鲜明特点,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画面的第一部分从左侧开始,描绘了皎洁的月光,照亮了江边的草丛。细致入微的描绘使得观赏者能够感受到静谧的夜晚。第二部分是画面的中央部分,刻画了富春江的美景,江两岸峰峦秀美,野花盛开,画面一派田园风光。第三部分是翘首翱翔的老鹰,隐约出现在云雾之间,画面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最后,第四部分是将画面中的人物描绘得十分生动,更显出艺术家的功力。画面右下角的渔家,直观地表现了当时的民间土风。局部图图5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分析发现,《富春山居图》在色调和线条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它采用了淡墨绘、濕笔渲染、水墨分点等技法,创造了虚实相生、显微透体、骨韵相存的艺术效果。整幅画面在墨色运用上极为讲究,山水、建筑、人物的神韵,无不透过浅淡的青灰、墨绿、胭脂、雪白,呈现出以墨为骨、以灰为肌、以翠为血的温润效果。总之,《富春山居图》是一幅表现南宋富春山水田园风光的杰出作品,在山水画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整个画面构图严谨、墨色变幻自如、气韵恢宏,表现出中国传统绘画的闲逸、恬静和典雅。整幅画面以墨为骨,以色为肉的艺术构思,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美的享受,更寓意深长,富有内涵。发布于 2023-05-05 21:35・IP 属地广东国画中国画富春山居图​赞同 17​​添加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百度百科-验证

百度百科-验证

“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 - 知乎

“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 - 知乎切换模式写文章登录/注册“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卿丹杨武大学生历史背景 谈及我国古代传统山水画,不得不提及的就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我国传统山水画中有相当一部分出自文人士大夫,他们作画的原因有的是因为仕途不顺、晋升勿忘;或者遭人陷害,委身功名;而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座右铭下,此类文人多数选择寄情山水,回归田野,著书立说。 我们《富春山居图》的作者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自博学多才,青年时期科举中榜进入仕途,曾一度担任浙西宪吏,但因为性情耿直后遭人陷害,被迫入狱。出狱后已年过半百,而此时一心皈依“全真教”,后半辈子浪迹游历于江浙一带山水之间,游走大好河山,时而去往松江的通海处观望急流轰浪,时而整日坐在荒山乱石中依然自得。自号“大道痴人”,到达一种天人合一的境地。《春山富居图》:寄情山水、天人合一的表达 《剩山图》 让我们回到《春山富居图》本身,此画作于元代,经过数百年的转手和折损,目前保存完好的有浙江省博物馆所藏的《剩山图》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后段。本文主要赏析《剩山图》。 整张图的主要元素有峰峦、远湖、翠木和物设,其中以逐渐隆起的山峰为视角,构成整幅图的核心;初识此图,引入眼帘的是富春大岭,山上树木葱茏,山腰和山顶堆砌着许多矾石,给观看者一种苍茫磅礴的震撼,然后视线转向画的其他构成部分,又有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恬淡和悠闲:山脚的翠木,多以浓墨点缀,给人葱翠活泼之感。而视线移到画的左半部分,则是随着江天逐渐辽阔,山势也渐趋平缓,林间有村舍旗亭错落掩映,隔岸山峰若隐若现。充分体验出作者作画既有广阔的胸襟,又不失细腻恬雅的心境。 当然此画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传统之十大名画,不仅仅在于其对自然景观的客观描写,更在于作者依托于自然景观,将自身的情感和意境与绘画和自然做了一次融合,将其看成一个整体,表现出超越时空的独特情怀。作者曾在他的《写山水诀》中提到:“画不过意思而已,画法不过是寄意的工具,切勿忘了抒写胸臆”。对于此画,作者更看重的是将客观实景与主观心境相结合,将自然风光与自己对清单静怡的追求相结合,是自由地表达作者性格和个性的艺术创作,达到了真正的“物我相融的境界。”当古稀之年的黄公站在亭台之前,欣赏着富士山岭的恢弘气势,内心不难追溯起自己年少时科举中第、金榜题名的风光时刻;接着看着山间抖落的碎石,必定会联想到自己仕途不顺,遭人排挤,最后无人问津的辛酸,此情此景使其矛盾不已。但是视线一转,大自然的山水、村舍、渔舟等尽收眼底的时候,黄公便也释然了:人生最重要的并不是仕途、财富等物质感官的充裕,而是修身养性,寄情山水、融于自然的那份悠闲与平静,在此种心境之中能畅游宇宙之精华,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同一,天人合一,真正领略人生的真谛。【参考文献】[1]常熟市文联.黄公望研究文集.江苏美术出版社,1987[2] 任德山.中国绘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发布于 2019-06-01 16:22论文​赞同 125​​2 条评论​分享​喜欢​收藏​申请

富春山居图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富春山居图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内容

主菜单

主菜单

移至侧栏

隐藏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搜索

搜索

创建账号

登录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未登录编辑者的页面 了解详情

贡献讨论

目录

移至侧栏

隐藏

序言

1山居圖輾轉史

2“剩山圖”与“無用師卷”

3合璧展出

4摹本

开关摹本子章节

4.1黄溍临本

4.2子明卷

4.3沈周仿本

4.4王翚临本

5影視作品

开关影視作品子章节

5.1电影

6注釋

7参考文献

8外部連結

开关目录

富春山居图

12种语言

AsturianuEnglishEspañolSuomiFrançaisՀայերենBahasa Indonesia日本語NederlandsРусскийУкраїнська文言

编辑链接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工具

工具

移至侧栏

隐藏

操作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常规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获取短URL下载二维码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关于中国大陆电影,請見「天機: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圖《富春山居圖》上部份《剩山圖》,浙江省博物館典藏。藝術家黃公望年份1347年至1350年媒介紙(捲軸)收藏地杭州市浙江省博物館(剩山圖)臺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無用師卷)

《富春山居圖》是宋末元初畫家黃公望的作品,創作於1347年至1350年,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山和水的布置疏密有致,墨色濃淡乾濕並用,用墨秀润淡雅,但气度不凡、極富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獲后世赞誉为“画中之兰亭”、“山水畫第一神品”,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註 1]之一。總長約690公分,畫作非一氣呵成,黃公望在題跋提到這幅畫從至正7年一直畫到至正10年,他會隨身帶著依興致添加筆墨,反覆畫了好幾年,使「富春山居圖」前段和後段不盡相同。

山居圖輾轉史[编辑]

富春山居圖全圖明末原為董其昌收藏,之後董其昌轉賣給吳正志,騎縫印是吳正志所蓋。清初順治年間,畫傳給其子吳洪裕。吳洪裕過世前,決定把智永的「千字文」和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藏品當作陪葬,這些畫丟到火爐時,姪子吳貞度從火堆搶救「富春山居圖」,但畫卷已經被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原卷首小段經過修補後稱為「剩山圖」,橫51.4公分,高31.8公分,佔原畫1/14,後段畫幅較長,稱為「無用師卷」,橫636.9公分,高33公分,佔原畫12/14。

“剩山圖”与“無用師卷”[编辑]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浙江省博物館藏《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無用師卷」名稱原由是因為題跋說明畫給「無用師」,無用師本姓鄭,號無用,是個道士,是黃公望師弟。1746年收藏家安儀周死後家道中落,「無用師卷」變賣後由清宮收藏。

乾隆皇帝認定1745年收藏的《富春山居图》「子明卷」為真,在「子明卷」畫卷空白處題寫評語55處並加蓋玉璽,在他出巡时常比對真實風景與畫中風景;「無用師卷」則因未被其視為真跡而沒有他的題字,僅有「大臣梁詩正奉勅敬書乾隆御識」文字,但也讓該画中的留白空間得以保留。

「剩山圖」有1669年王廷賓的題跋,說明1650年吳洪裕火燒「富春山居圖」的故事。民國初年曾流落民間,後來被上海吳湖帆收藏,並用篆字提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之前韓葑題「富春一角」,意指現存者只是殘留的一小部分。

合璧展出[编辑]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於2010年發表談話,以希望《富春山居圖》合璧展出,暗喻海峽兩岸分合使此作聲名大噪。2010年4月中国邮政發行該圖的合體郵票,但台北故宮博物院表示並未授予對方「無用師卷」之版權。

最终「剩山圖」與「無用師卷」於2011年6月2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但合璧亮相的兩幅富春山居圖真跡並不是連接在一起,而是同陳列在長16公尺的櫃子內,右段先擺「剩山圖」,中間是題跋,左段再擺上「無用師卷」,對側則展出臨仿本「子明卷」。

摹本[编辑]

黄溍临本[编辑]

黄溍临本作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秋,可能是已知最早的《富春山居圖》临本。康熙年间,此临本被高士奇购得,载于其《江村销夏录》和《江村书画目》。后来此画先后被陈遽、吴子深、张大千收藏。[1]2005年[2]、2010年[3]、2016年,黄溍临本三次亮相拍卖会。[1]

黄溍《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子明卷[编辑]

乾隆皇帝在1745年讀到大臣沈德潛的文集,文中對「富春山居圖」大為稱讚,同年得到「子明卷」,「子明卷」名稱是因為題跋指是畫給「子明隱君」,但尚未考證出實際人員。直到國民政府點收北京故宮文物,故宮博物院發現黃公望曾在曹知白的畫作《群峰雪霽》上題字,藉由該落款進行比對之後輾轉證實「無用師卷」才是真跡,但由於子明卷是富春山居圖被燒前所仿摹,故成為了解富春山居圖原作之重要參考。

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富春山居圖》子明卷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和「子明卷」今收藏於中華民國國立故宮博物院,「無用師卷」被列為中華民國國寶,「子明卷」則被列為中華民國重要古物。

沈周仿本[编辑]

明代沈周曾經收藏《富春山居圖》,因請人題識,被兒子據為己有,後來出售。沈周於1487年中秋依記憶仿繪此卷。此卷是已知最早的臨仿本,起首佈局與「子明卷」相同,可推測原作被燒之前卷首的狀況。今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沈周仿《富春山居圖》

王翚临本[编辑]

清代画家王翚一生中曾八次临摹《富春山居图》,现存世有三件,分别藏于美国佛利尔美术馆(41岁为笪重光作)、辽宁省博物馆(55岁在玉峰池馆作)、北京故宫博物院(71岁在家乡虞山作)。[4]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王翚临《富春山居图》卷,作于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年)

影視作品[编辑]

电影[编辑]

《天機:富春山居圖》是根据2011年该图在台北合璧展览的事实为基础而虚构出来的动作片,2011年10月开拍,于2013年6月上映。

注釋[编辑]

^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為:

唐·韓滉《五牛圖》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唐·張萱(傳)《揮扇仕女圖》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宋·佚名《洛神賦圖》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宋·佚名《步輦圖》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宋·佚名《韓熙載夜宴圖》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前段《剩山圖》浙江博物館收藏,後段《無用師卷》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

明·仇英《漢宮春曉圖》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

清·郎世寧《百駿圖》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收藏

参考文献[编辑]

^ 1.0 1.1 元·黄溍《临富春山居图》亮相朵云轩2016秋拍. 雅昌艺术网华东站. 2016-12-15 [2021-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 最贵的《富春山居图》仿品、《十六应真图》到汉. 武汉晚报. 2011-07-23 [2021-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通过凤凰网. 

^ 北京翰海秋拍成交额突破19亿 32件拍品均过千万. 中新网. 2010-12-14 [2021-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 单国强. 略论王翚《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诸本 (PDF). 2013 [2023-04-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1-24). 

《隔江山色-元代绘画》,高居翰(美国),三联书店,2009年8月

《中國巨匠美術週刊》,中國系列065集黃公望(總編號165),錦繡出版社,臺北,1995年11月25日

外部連結[编辑]

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國立故宮博物院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國立故宮博物院

黄公望数字纪念馆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富春山居图&oldid=81093386”

分类:​元朝绘画作品國立故宮博物院國寶類藏品國立故宮博物院重要古物類藏品國立故宮博物院藝術作品浙江省博物館藏品中國十大傳世名畫石渠宝笈著录作品14世纪画作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24年2月15日 (星期四) 09:35。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Wikipedia®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

维基媒体基金会是按美国国內稅收法501(c)(3)登记的非营利慈善机构。

隐私政策

关于维基百科

免责声明

行为准则

开发者

统计

Cookie声明

手机版视图

开关有限宽度模式

富春山居图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富春山居图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内容

主菜单

主菜单

移至侧栏

隐藏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语言

语言链接位于页面顶部,标题的另一侧。

搜索

搜索

创建账号

登录

个人工具

创建账号 登录

未登录编辑者的页面 了解详情

贡献讨论

目录

移至侧栏

隐藏

序言

1山居图辗转史

2“剩山图”与“无用师卷”

3合璧展出

4摹本

开关摹本子章节

4.1黄溍临本

4.2子明卷

4.3沈周仿本

4.4王翚临本

5影视作品

开关影视作品子章节

5.1电影

6注释

7参考文献

8外部链接

开关目录

富春山居图

12种语言

AsturianuEnglishEspañolSuomiFrançaisՀայերենBahasa Indonesia日本語NederlandsРусскийУкраїнська文言

编辑链接

条目讨论

大陆简体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工具

工具

移至侧栏

隐藏

操作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常规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获取短URL下载二维码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可打印版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关于中国大陆电影,请见“天机: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上部分《剩山图》,浙江省博物馆典藏。艺术家黄公望年份1347年至1350年媒介纸(卷轴)收藏地杭州市浙江省博物馆(剩山图)台北市国立故宫博物院(无用师卷)

《富春山居图》是宋末元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创作于1347年至1350年,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山和水的布置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干湿并用,用墨秀润淡雅,但气度不凡、极富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获后世赞誉为“画中之兰亭”、“山水画第一神品”,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注 1]之一。总长约690公分,画作非一气呵成,黄公望在题跋提到这幅画从至正7年一直画到至正10年,他会随身带着依兴致添加笔墨,反复画了好几年,使“富春山居图”前段和后段不尽相同。

山居图辗转史[编辑]

富春山居图全图明末原为董其昌收藏,之后董其昌转卖给吴正志,骑缝印是吴正志所盖。清初顺治年间,画传给其子吴洪裕。吴洪裕过世前,决定把智永的“千字文”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藏品当作陪葬,这些画丢到火炉时,侄子吴贞度从火堆抢救“富春山居图”,但画卷已经被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原卷首小段经过修补后称为“剩山图”,横51.4公分,高31.8公分,占原画1/14,后段画幅较长,称为“无用师卷”,横636.9公分,高33公分,占原画12/14。

“剩山图”与“无用师卷”[编辑]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浙江省博物馆藏《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无用师卷”名称原由是因为题跋说明画给“无用师”,无用师本姓郑,号无用,是个道士,是黄公望师弟。1746年收藏家安仪周死后家道中落,“无用师卷”变卖后由清宫收藏。

乾隆皇帝认定1745年收藏的《富春山居图》“子明卷”为真,在“子明卷”画卷空白处题写评语55处并加盖玉玺,在他出巡时常比对真实风景与画中风景;“无用师卷”则因未被其视为真迹而没有他的题字,仅有“大臣梁诗正奉敕敬书乾隆御识”文字,但也让该画中的留白空间得以保留。

“剩山图”有1669年王廷宾的题跋,说明1650年吴洪裕火烧“富春山居图”的故事。民国初年曾流落民间,后来被上海吴湖帆收藏,并用篆字提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之前韩葑题“富春一角”,意指现存者只是残留的一小部分。

合璧展出[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010年发表谈话,以希望《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暗喻海峡两岸分合使此作声名大噪。2010年4月中国邮政发行该图的合体邮票,但台北故宫博物院表示并未授予对方“无用师卷”之版权。

最终“剩山图”与“无用师卷”于2011年6月2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但合璧亮相的两幅富春山居图真迹并不是连接在一起,而是同陈列在长16米的柜子内,右段先摆“剩山图”,中间是题跋,左段再摆上“无用师卷”,对侧则展出临仿本“子明卷”。

摹本[编辑]

黄溍临本[编辑]

黄溍临本作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秋,可能是已知最早的《富春山居图》临本。康熙年间,此临本被高士奇购得,载于其《江村销夏录》和《江村书画目》。后来此画先后被陈遽、吴子深、张大千收藏。[1]2005年[2]、2010年[3]、2016年,黄溍临本三次亮相拍卖会。[1]

黄溍《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子明卷[编辑]

乾隆皇帝在1745年读到大臣沈德潜的文集,文中对“富春山居图”大为称赞,同年得到“子明卷”,“子明卷”名称是因为题跋指是画给“子明隐君”,但尚未考证出实际人员。直到国民政府点收北京故宫文物,故宫博物院发现黄公望曾在曹知白的画作《群峰雪霁》上题字,借由该落款进行比对之后辗转证实“无用师卷”才是真迹,但由于子明卷是富春山居图被烧前所仿摹,故成为了解富春山居图原作之重要参考。

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富春山居图》子明卷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和“子明卷”今收藏于中华民国国立故宫博物院,“无用师卷”被列为中华民国国宝,“子明卷”则被列为中华民国重要古物。

沈周仿本[编辑]

明代沈周曾经收藏《富春山居图》,因请人题识,被儿子据为己有,后来出售。沈周于1487年中秋依记忆仿绘此卷。此卷是已知最早的临仿本,起首布局与“子明卷”相同,可推测原作被烧之前卷首的状况。今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沈周仿《富春山居图》

王翚临本[编辑]

清代画家王翚一生中曾八次临摹《富春山居图》,现存世有三件,分别藏于美国佛利尔美术馆(41岁为笪重光作)、辽宁省博物馆(55岁在玉峰池馆作)、北京故宫博物院(71岁在家乡虞山作)。[4]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王翚临《富春山居图》卷,作于康熙四十一年壬午(1702年)

影视作品[编辑]

电影[编辑]

《天机:富春山居图》是根据2011年该图在台北合璧展览的事实为基础而虚构出来的动作片,2011年10月开拍,于2013年6月上映。

注释[编辑]

^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为:

唐·韩滉《五牛图》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唐·张萱(传)《挥扇仕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宋·佚名《洛神赋图》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宋·佚名《步辇图》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宋·佚名《韩熙载夜宴图》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前段《剩山图》浙江博物馆收藏,后段《无用师卷》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

明·仇英《汉宫春晓图》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

清·郎世宁《百骏图》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收藏

参考文献[编辑]

^ 1.0 1.1 元·黄溍《临富春山居图》亮相朵云轩2016秋拍. 雅昌艺术网华东站. 2016-12-15 [2021-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 最贵的《富春山居图》仿品、《十六应真图》到汉. 武汉晚报. 2011-07-23 [2021-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通过凤凰网. 

^ 北京翰海秋拍成交额突破19亿 32件拍品均过千万. 中新网. 2010-12-14 [2021-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1). 

^ 单国强. 略论王翚《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诸本 (PDF). 2013 [2023-04-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1-24). 

《隔江山色-元代绘画》,高居翰(美国),三联书店,2009年8月

《中国巨匠美术周刊》,中国系列065集黄公望(总编号165),锦绣出版社,台北,1995年11月25日

外部链接[编辑]

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国立故宫博物院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国立故宫博物院

黄公望数字纪念馆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富春山居图&oldid=81093386”

分类:​元朝绘画作品国立故宫博物院国宝类藏品国立故宫博物院重要古物类藏品国立故宫博物院艺术作品浙江省博物馆藏品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石渠宝笈著录作品14世纪画作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24年2月15日 (星期四) 09:35。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请参阅使用条款)

Wikipedia®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

维基媒体基金会是按美国国内税收法501(c)(3)登记的非营利慈善机构。

隐私政策

关于维基百科

免责声明

行为准则

开发者

统计

Cookie声明

手机版视图

开关有限宽度模式

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及背后的故事_山图

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及背后的故事_山图

新闻

体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教育

时尚

科技

财经

娱乐

更多

母婴

健康

历史

军事

美食

文化

星座

专题

游戏

搞笑

动漫

宠物

无障碍

关怀版

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及背后的故事

2019-04-16 21:12

来源:

书画收藏鉴赏

原标题: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及背后的故事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为郑樗(无用师)所绘。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该画因历史原因,分来两部分,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部分为《剩山图》,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部分为《无用师卷》。

《剩山图》局部

展开全文

《无用师卷》局部

《富春山居图》创作过程

该画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前后倾注了大约七年的心血。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富春山居图》历经坎坷

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命运多舛,其背后究竟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1305年,黄公望将此图赠送给无用上人,后明成化年间,被传到画坛大家沈周之手,但在沈周将画送给朋友题跋时,却被朋友的儿子盗走,并卖掉。此后,这幅画如石沉大海般没有了消息。

时隔多年竟然又经董其昌之手传至宜兴收藏家吴氏,这又生出一个小插曲来,此公爱画如命,临终时非要以此画殉葬不可,家人无奈,只好把画扔进火堆,他这才瞑目而去。站在旁边的一个侄子,看着这幅名画就要消弥于无形,实在于心不忍,一把从火中抢出来,可惜已被毁去数尺,并且分为一长一短二截了。

清朝后,长轴(无用师卷)被保存于紫禁城内,视为皇宫珍室,后被国民党送至台湾交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短轴(剩山图)则流失于民间。

1938年10月26日,海外著名鉴藏家吴湖帆从汲古阁曹友庆的《宋元明大冊》中发现黄公望的《剩山图》卷,吴湖帆难掩喜悦之情,在写给陈子清的一封信中说:“邹虎臣云:‘画中大痴乃书中右军也,大痴《富春山居图》乃右军之《兰亭》也。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只要此数语,已足以自豪矣。虽老庞(庞莱臣)亦奈我不了了。”最终,这卷黄公望《剩山图》(卷)由沙孟海委托谢稚柳在1957年从吴湖帆手中购入浙江省博物馆。

高清图赏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

后记

2011年6月1日,《富春山居图》的两部分《剩山图》和《无用师卷》分别珍藏海峡两岸多年后,实现历史性的合璧展览。海峡两岸同是华夏子孙,血脉相连、文化相通,我们期待祖国早日统一、《富春山居图》早日团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

百度知道 - 信息提示

百度知道 - 信息提示

百度首页

商城

注册

登录

网页

资讯

视频

图片

知道

文库

贴吧采购

地图更多

搜索答案

我要提问

百度知道>提示信息

知道宝贝找不到问题了>_

该问题可能已经失效。返回首页

15秒以后自动返回

帮助

 | 意见反馈

 | 投诉举报

京ICP证030173号-1   京网文【2023】1034-029号     ©2024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知道协议 

富春山居图 - 搜狗百科

图 - 搜狗百科《富春山居图》是一副纸本水墨画,由元朝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完成。被誉为“画中之兰亭”,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该作品是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几经易手,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网页微信知乎图片视频医疗汉语问问百科更多»登录帮助首页任务任务中心公益百科积分商城个人中心添加义项富春山居图是一个多义词,您可以选择查看以下义项(共8个义项):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央视《走遍中国》节目2013年刘德华主演电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湘绣十字绣作品书籍名工艺美术家李西盟内画屏风作品王小妹演唱的歌曲富春山居图编辑词条添加义项同义词收藏分享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富春山居图》是一副纸本水墨画,由元朝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完成。被誉为“画中之兰亭”,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该作品是黄公望为师弟郑樗(无用师)所绘,几经易手,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品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中文名富春山居图展开作者黄公望展开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开尺幅1剩山图:纵31.8cm、横51.4cm展开材质纸本展开外文名Dwelling in the Fuchun Mountains;富春山居図(ふしゅんさんきょず)展开时代元代展开描绘地点浙江富春江展开尺幅2无用师卷:纵33cm、横636.9cm展开参考资料:1. "剩山图"等12件与黄公望相关展品将同时赴台展出词条标签:艺术作品美术文物考古免责声明搜狗百科词条内容由用户共同创建和维护,不代表搜狗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医学、法律、投资理财等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词条信息词条浏览:909269次最近更新:22.08.26编辑次数:92次创建者:叶丁淼突出贡献者:新手指引了解百科编辑规范用户体系商城兑换问题解答关于审核关于编辑关于创建常见问题意见反馈及投诉举报与质疑举报非法用户未通过申诉反馈侵权信息对外合作邮件合作任务领取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搜索词条编辑词条 收藏 查看我的收藏分享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投诉登录企业推广免责声明用户协议隐私政策编辑帮助意见反馈及投诉© SOGOU.COM 京ICP备11001839号-1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